企业新闻

一建集团顺利完成合肥先进光源项目主体建筑封顶

日期:2025-01-03

2024年12月31日,随着主环结构最后一榀钢桁架吊装到位,合肥先进光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主体建筑顺利封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合肥先进光源项目总指挥封东来,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主任吴爱国,上海建工一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飚,党委委员、副总裁赵兴波、副总裁茅利华,以及监理等相关单位领导一同出席仪式并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合肥先进光源项目主体建筑为直径约270米、高度15.7米的圆环形建筑,建筑面积约5.89万平方米,这座形似“灵眸”的宏大建筑建成后将承载起科学家们纳米级的光学实验。在“宏大”与“精密”间,一建集团的项目团队克服复杂地质工况条件、极端高温等不利因素,发扬“事不避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的奋斗者精神,追“光”前行,助力“国之重器”建设!


毫厘之间的千钧之重。合肥先进光源项目主体建筑由主环和直线加速、输运线隧道组成,除了半埋地式的直线加速、输运线隧道以外,主环由内至外分别为环内设备厅、储存环隧道、线站大厅、环周裙房。储存环隧道、线站大厅采用1.5米厚大底板与1048根灌注桩组成的超大体量筏板结构体系,以承载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主要的精密科学仪器装置,上部则采用51榀放射状钢桁架、组合1.2米直径劲性柱,形成了净高12米、最大组合跨度67.25米的开阔实验空间。为规避非核心功能建筑结构的变形、微振动以及雷击电荷等因素对精密科学仪器的不利干扰,设计采用柔性材料将劲性柱与底板隔离,使整个屋盖的荷载通过劲性柱直接传递给底板下的四桩承台,确保了屋盖及围护体系在结构、电气层面与底板彻底脱开、绝缘。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一柔性处理的节点虽小,却是影响日后光学试验数据的关键“节点”。针对主环结构中40个此类特殊板柱节点,项目团队基于对所有节点的逐一拆解分析,提出了底板与承台间防水措施的优化做法,确保了特殊功能构造关键“节点”的高质量施工。


高效协同的毫米级“对位”。本项目钢结构工程体量大、构件规格多,51榀平面桁架均在工厂整体加工、分段运输、现场拼装、整榀吊装,构件焊接收缩量大,对加工、安装精度均提出较高要求。项目部成立了钢结构小组,由专业钢结构工程师牵头对接专业单位、跟踪深化设计并开展加工厂驻场验收,确保了钢构件的质量。在吊装前一个月,项目部就积极开展对相关节点的深化,并对钢桁架吊装进行推演、计算,全面分析大型钢桁架吊装过程中的变形状态,最终顺利将钢桁架的对接精度提升至±3毫米。针对主体建筑占地面积大、吊装场地范围广、构件堆场与拼装场地分散等吊装施工组织的不利因素,项目部科学划分两个施工段,采用逆时针环向内外同步施工方式,在环内、环外双侧同时布置多组280t大型履带吊及汽车吊,形成了高效协同的施工部署。自11月7日完成首榀钢桁架吊装以来,共顺利完成4100余次吊装作业,最大起吊吨位16t,仅用55天就完成了屋盖钢桁架的吊装施工。


高精度模型带来的高水准数字化施工。项目开工时,同步成立了驻场BIM小组,BIM小组以项目投标阶段建立的主体建筑全专业BIM模型为基础,结合开工以来的多次重大设计变更,做到了积极响应、及时跟进,在多专业协调中起到了关键作用。BIM小组提前六个月进入各专业图纸深化阶段,特别是对于钢结构图纸的系统性全面深化,推动了全专业BIM模型的迭代更新,其模型精度已达LOD500等级。由于主环3轴/C轴劲性柱与底板连接节点设计为刚性连接,依托最高精度水平的BIM模型,项目部得以对该节点提出了优化,设计加工了劲性柱纵向钢筋独立支架,确保柱纵筋与底板钢筋间距不小于10厘米,有效确保了屋盖钢结构体系与主环大底板之间电气连接实现隔离,达到绝缘要求。依托精细化的BIM工作,本项目钢结构深化设计实现了正向出图,在确保构件加工、安装进度的同时,通过对各专业管理人员进行三维技术交底,做到了BIM指导施工,有力提升了现场施工的数字化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