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地处南京西路商圈的张园东区115-08地块保护性综合改造工程现场,一座全钢结构包裹的建筑格外显眼,这就是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新近在城市更新领域研发应用的智能建造新神器“智慧魔方”。“智慧魔方”的投入使用,让这座“海上第一名园”的更新现场实现了“无感”施工。
本项目地处张园改造工程东区,共包含7栋历史建筑的更新改造及三层地下室新建,其中38#~42#楼为需保留的历史建筑,43#楼为区文物保护点建筑;37#楼为原上海市公惠医院,其中37-1#楼由匈牙利著名建筑师邬达克于1931年设计,于2015年获批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等级为二类,其建筑立面、结构体系、基本布局等均不得改变,是张园片区内高度最高、保护等级最高的建筑。 项目周边环绕有兴业太古汇、华润中心等多个商圈、酒店等,北侧紧邻高档住宅区静安四季苑,间距最近处仅为10米,西侧为已营业的张园西区。 场地内及周边优秀历史建筑、区文保建筑、保留保护建筑密布,既要保证改造质量和效率,又要将施工对周边的影响降到最低,是项目团队在更新改造中持续探索和攻坚的重中之重。 施工现场搭起“智慧魔方”。在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离住宅区和商圈最近的张园37#楼的改造上,项目团队对“无感”智能更新技术开启了探索与实践。 在公惠医院门诊部所在的37-2#楼的改造中,经严谨计算和论证,项目团队大胆提出,在这座5层楼、21米高的建筑外搭设全包的钢结构防护棚,运用“无感”施工及智慧建造技术,搭建起“覆盖法全封闭施工智慧魔方系统”,实现施工的全封闭。 由于37-2#与37-1#楼的间距仅3米,防护棚的搭设过程可谓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特别是在防护棚桩基施工中,由于3.8米的楼层净高,普通钻机无法满足施工要求。项目团队对桩基设备重新进行放样和改装,改造研发出了适用于平面和高度受限空间施工作业的“低净空桩机”,其桩架高度降至了3.15米,可施工高度3.65米,实现了狭小空间内的灵活转动及安拆。 随着28根作为防护棚钢立柱基础的内插型钢低净空桩的顺利施工完成,助力项目团队高效完成了“智慧魔方”的搭建。 “远程智控”落地更新现场。随着“智慧魔方”的启用,项目团队第一时间为其搭载配套的智能建造设备,有效提升了张园115-08地块城市更新进程的“智能化”。 在37-2#楼改造前期的部分拆除工作中,项目团队研发应用了“远程智控拆除机器人”,作业人员只需在安全舒适的控制中心通过远程操控,就能指挥机器人独自在“智慧魔方”中轻松完成破拆和垃圾清运等工作,大幅提升了施工进度和安全性。 依托高精度传感器与先进算法,“远程智控拆除机器人”可对机械臂、铲斗、镐头等末端执行器实现实时监测、精准控制,干净利落地完成建筑垃圾的捣碎、清理工作。 搭载毫米波雷达与智能图像算法,“远程智控拆除机器人”具备360°无死角环境感知能力,即便在光线昏暗、弥漫粉尘的室内,也能轻松穿梭。 基于团队自研的RTC音视频传输技术,“远程智控拆除机器人”可实现音视频传输延迟小于90ms、控制延迟小于35ms的可视化传输,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无感”施工让这里“静悄悄”。“智慧魔方”在使用过程中,还集成了众多文明施工装置和设备,实现了市中心复杂环境下的“无感”更新施工,让“这里的工地静悄悄”成为现实。 通过在“智慧魔方”内配备喷淋装置、空气监测净化设备,有效抑制了施工引起的扬尘,实现了对外扬尘“零排放”;可视化施工监控、火灾风险评价监控等,实现了施工全过程安全监督;此外,全封闭施工,也使施工噪音由原本的80-90分贝显著降低到50-70分贝,大大减少了对周边的影响。 近日,《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正式发布,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指引。在此进程中,智能建造技术正成为破解城市更新难题、实现高质量转型的重要引擎。一建集团也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为城市更新提供全链条智能建造解决方案,助力打造以人为本、科技引领的新型城市空间! |